为国而思,开启民智——直隶工艺总局下设的教育机构

来源:宣传部 时间:2022年05月26日
  • A+
  • A
  • A-


成立于1903年的直隶工艺总局.jpg

成立于1903年的直隶工艺总局


1903年,直隶工艺总局成立,这是北洋新政兴办实业的重要举措。直隶工艺总局址初在草厂庵,四年后迁至玉皇阁。总局设立的目的是“由官为之模范,任其提倡鼓舞之责”,即通过官方示范的方法,鼓舞民间力量共同兴办工业,以期开启民智,转变社会风气,逐步改变当时直隶地区乃至中国落后的面貌。


1906年,在直隶工艺总局创办三年后,直隶总督袁世凯在《直隶工艺志初编》中的首篇《奏筹办工艺各事渐著成效分别胪陈折》中详述了总局开设的四个主要机构及职能,即“以培养工业人才为宗旨”的直隶工业学堂、“以启发工商智识为宗旨”的考工厂、“以浚发学识、教育实验为宗旨”的教育品陈列馆及“以传习手艺,提倡各项公司为宗旨”的实习工场。在此基础上,种植园、铁工厂、造纸厂等相继创办,带动天津创办民立工场11处、艺徒学堂3处、截止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1月,直隶境内140余府、州、县中,开办工业局和工厂达六、七十处之多,可谓四处开花,成果颇丰。直隶工艺总局的创办,在倡导工艺,发展生产,扶植国货,广开销路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天津和直隶早期城乡工商业、教育及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总局管辖附属津埠各官办学堂、工厂,负责兴办各属工学,在教育学生方面可谓用心卓著,不惜财力物力以期培育人才。如,曾派人带工徒赴湖北学习织造麻织品、纱布技术,赴江西景德镇学习制瓷,选拔学生赴日本实习造纸、制革、染色、铁工等工艺。同时高薪招聘对工业类学科教学有经验的外籍教师,并与其签订正式合同。除此以外,总局还在政策上为学员予以支持,如呈请农工商部批准给予轧豆榨油机、机器轮磨、折叠桌、黑胰发明者以专利权等。在此种种努力之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直隶工艺总局资料选编》记载:“学生们从各地汇集到这里,学习使用进口的纺纱机和织布机,毕业以后,返回原籍做老师。”


1905年,师生在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大门前合影.jpg

1905年,师生在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大门前合影


其中,“以培养工业人才为宗旨”的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创设于1903年2月,是天津最早的高等实业学堂。初名北洋工艺学堂。由天津知府凌福彭任总办,次年九月,改名为直隶高等工业学堂(也叫直隶高等工艺学堂),是全国最早培养工业人才的高等学校。


高等工业学堂学生在上机械课.jpg

高等工业学堂学生在上机械课


学堂成立之前,庶务长赵元礼就曾多次赴日考察,对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兴办学校、设立工厂的做法做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办学伊始,学堂对新生的录取条件非常严格,据《大公报》记载,学堂入学考试科目包括汉文、翻译(中译英)及英文等。汉文的考试题目为《化学为制造之根本》,要求学生根据主题进行论述。翻译考题也与化学科学相关,如将“黄金其色纯黄,触空气不生锈。其纯粹者质颇柔软,展引为细线”等句子翻译成英文。最终在报考的三百余学生中,仅有三十人被录取。据《高等工业学堂总志》记载,在学校开设之初,教务长曾率师生赴“东渡游历”,赴日本参观大阪博览会,并于当年5月回国授课。在教学方面,学堂同时聘用外籍及中国籍老师授课,外籍教师中有当时英国头等机器师德恩,在中国籍教师中,也不乏李叔同这样的名师大家。学堂分为正科、速成两科。其中,化学、机器为正科,用英文讲授;制造化学及图绘为两速成科,用日文讲授。为保证教学秩序,学堂建规立制,并按学生各门功课的分数及道德品德情况予以赏罚,以激励学生。凡此种种,彻底打破了封建教育的体系和格局,无论是科目的设置,还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均体现了“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新思想。在学堂的管理下,学校秩序井然,学生卓有建树。1908年,学堂迁入河北黄纬路新校址。1913年改为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8年改称河北省工业专门学校。


实习工场车工部.jpg

实习工场车工部


成立于1904年10月的“实习工场”,地点就在直隶高等工业学堂的讲堂西面。取名“实习”,意即为学生、工徒实地练习工艺的场所。在实习工场的《试办章程》中阐明了工场“以提倡制造,培养民生,储各项公司工匠之才,成本局学堂学生之艺为宗旨”。工场开设有讲堂,规定每个工徒每天必须分班讲习功课一个小时,“课以修身、汉文、历史、地理、算学、体操等浅近课程,俾得略具普通知识”。一次,总办周学熙视察时再次申明:工场系为“造就人才”,而非“平常木匠铺收徒”。同时,明确工场要与直隶高等工业学堂联合起来,将工场作为学堂学生试验的地方,学堂各科的老师都可以在工场为学生授课。1906年,实习工场举办了一次为期五天的纵览会,参观者达5万余人。据记者撰文称:“观毕,目为之炫,神为之移。”翌年4月20日,又开办了第二次纵览会,同样盛况空前。至1907年,工场毕业工徒近七百名,授予文凭,“分投各属传习”,或“留场效力”,“技艺超格异常勤奋者,可渐升副匠目、正匠目,以致副工师、正工师”。闻名国内外的高阳“爱国布”的兴起,从生产工艺到技术人员,均得益于实习工场。一些当时士绅所着手创办的企业,如天津造胰公司、丹凤火柴公司等,都曾接受过实习工场的启导。

“以浚发学识、教育实验为宗旨”即教育品陈列馆,初名为“劝业陈列所”,开办于1905年1月,所址在北马路。该所从事搜集本省、外省和外国产品,分类陈列物品“任人纵观,以资启发”外,也设立“仪器讲演会”,延聘中外专门教员,分门讲演,并做演示示范,“任人观玩考验,以立制造之基础”。至1906年冬,已制成教育物品200余种,5200余件,从而为由陈列向制造转型奠定了基础,最终撤掉“陈列”二字,改名“教育品制造所”。

同一时期,直隶工艺总局还在北京创建了“北京第一小学堂工场”(北京属直隶顺天府,次年又开办第二小学堂工场),其办学宗旨为“学堂以开民智,工场以兴民业”,“以教养兼资裕贫民生计为宗旨”。即将职业教育提前至小学阶段,既为贫民子女提供了求学的机会,也为社会培养了具备一定职业能力的人才。在附设的半日学堂中,学生可分早晚两班在工场习艺,劳动制成品有花布、被面、褥单、毛巾等多种。

“科学与实业如影随形,为国而思……然后旧者可图改良,新者可期发展”。这是《高等工业学堂总志》中开宗明义的一句话。伴随着清王朝的覆灭,直隶工艺总局及下设的教育机构也无力维系,几经改组。然而,百年前机器的轰鸣一经响起却从未停歇,在直隶工艺总局下设的学堂、工场及讲堂的朗朗读书声中,天津乃至我国最早的一批工业人才诞生了。他们的出现,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的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也为早期工人阶级的产生播下了火种。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