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区档案馆于1959年成立,区档案馆既是党的机构,又是政府机构,在区委领导下进行工作。1980年12月区委、区政府决定,成立区政府档案科,与区档案馆合署办公,一套人员,两个牌子,为区委、区政府直属机构,负责全区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档案管理工作。1991年和1999年两次被授予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列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范围。2019年机构改革,原区档案局(馆)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归区委办公室,并将行政职能以外的职能与区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进行整合,组建成为新的区档案馆。
目前馆长郑文才,副馆长芦德军、彭太刚、徐波、。
领导介绍
天津市河西区档案馆馆长:郑文才
负责档案馆全面工作,分管办公室。
天津市河西区档案馆副馆长:芦德军
负责组织人事、党建、纪检、保密、离退休干部等工作,协助馆长分管办公室。
天津市河西区档案馆副馆长:彭太刚
负责工程建设、物业、公共设施、设备运行维护、大额采购、安全生产、工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分管史志科。
天津市河西区档案馆副馆长:徐波
分管工作:负责财务管理工作,分管档案接收整理科、档案保管利用科。
内设机构
根据《天津市河西区档案馆(天津市河西区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文件规定,本单位设置办公室、史志科(编研科)、档案接收整理科(电子信息科)、档案保管利用科4个内设机构,其主要职责分别是:
(一)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单位日常运转、对外联络工作,承担综合文稿撰写审修,重要会议活动组织安排,宣传、信息、保密、信访、物业和财务管理等工作;承担单位人事管理、教育培训、工资福利和离退休干部管理等工作;承担资产管理、公共设备设施运行维护、安全保卫等工作;拟定区档案馆工作规划,组织开展档案、地方志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建设区级档案、地方志专家库;做好党组织安排的本部门党建工作。
(二)史志科(编研科):组织、指导、督促和检查地方志工作,拟定区地方志规划和编纂方案;组织区地方志和区地方综合年鉴编修工作,开展史志研究,编著地方史和整理旧志;组织、编辑、出版档案史料,开展馆藏档案的编辑研究及学术交流工作;征集散存在社会上的珍贵档案和有关地方志资料。搜集地方志和文献资料并规范整理。
(三)档案接收整理科(电子信息科):接受区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的重要档案资料和有关河西历史档案;承担接收进馆档案的规范整理工作;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展档案、地方志信息化建设;负责档案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做好机房、网络、服务器等信息设备维护管理;负责电子文件和馆藏档案数字化信息储存、备份、管理、维护;编制检索工具;建设档案馆电子目录中心;定期公布开放档案目录。
(四)档案保管利用科:承担馆藏档案的保管、整理、保护、利用、鉴定、统计工作;承担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工作;研究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档案、地方志文献和资料实施有效保护;运用档案、地方志资源,开展档案、地方志宣传工作及各类社会教育活动;负责档案的陈列展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馆藏档案情况
1.馆藏档案数量
馆藏档案共151个全宗,89.4万卷(件),包括文书、会计、婚姻、公证、诉讼、科技、工商、声像等23个门类,以纸质为主,主要为建国以后的档案。还包括录音、录像、照片、光盘和实物等多种载体的档案。主要检索工具有全宗卷、案卷目录、全引目录、专题目录、分类卡片和机读目录。
2.馆藏档案的主要内容
有1949年以来反映河西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各项事业历史档案;邓小平、江泽民、朱熔基、李瑞环、胡锦涛、李岚清、姜春云等中央领导来河西视察的照片;劳动模范、企业家、战斗英雄等名人档案;有清朝、民国时期房地契、纸币等档案;挂甲禅寺档案。
3.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向社会提供全方位档案信息服务
区档案信息目录中心和现行文件阅览中心设在区档案馆内,档案信息目录中心已共享了区档案馆和区属70个单位的档案目录信息。目前,全部馆藏档案实现文件级检索,其中馆藏知青、招工、婚姻等民生档案已全文数字化。馆内设有政府公开信息阅览区和现行文件阅览中心,目前已开放档案3万余卷,现行文件3万余份,持身份证即可查询,欢迎各界前来垂询。